2011年6月17日,科技部与浙江省政府举行第三次部省工作会商。这次会商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建设,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开发试验区建设作为重点,科技部与浙江省将共建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并向舟山市市长授牌。
科技部与浙江省建立部省工作会商制度以来,部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科技部与浙江省建立部省会商制度几年来,部省双方合力推动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等一批科技工作中心任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要进一步加强部省合作,共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探索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透视科技部与浙江省三次部省会商,一个现象引起科技日报记者的关注:每一次部省工作会商都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举行,抓住了浙江发展的机遇;每一次部省会商都产生了强大的部省合力,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如此,浙江省对部省会商高度重视,并寄以极大的希望。
部省会商抓住了浙江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部省会商是科技部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工作机制创新。
对浙江省来说,重要的是这种部省工作会商的举行,都是浙江处在历史发展难得的机遇之际,都是浙江最需要科技部支持之时。
2008年初,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2015年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2020年建成科技强省打下扎实基础。
新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浙江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就在此时,科技部与浙江省政府建立了部省工作会商机制,签订了《科学技术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将共同推进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科技工作、共同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共同推进浙江优势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共同推进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共同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和共同研究探索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的6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会商重点内容,达成了一致共识,落实了一批项目。
2009年,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复浙江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这对浙江来说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意味着浙江要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创新,要在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专项上创新,要在集聚人才和科技资源上创新,这一切除了浙江的努力外,更需要科技部的支持。
同年10月,第二次部省工作会商在这重要的时刻举行。会上,科技部与浙江省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的开展,重点就“推动龙头骨干企业的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推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动面向块状经济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优质科技资源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推动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部省会商结束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由全省县委书记以上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参加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动员大会。强大的阵容,高度的重视,让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李学勇感慨不已。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6月17日,部省第三次工作会商在绍兴举行。科技部将与浙江省共同推进舟山国家海洋国际创新园建设,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帮助地方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这是科技部与地方实行会商制度的最大成功之处。
成功在于部省工作会商机制的创新
部省会商工作机制的创新,使科技部与浙江省的合作如鱼得水。
一是部省领导高度重视。2009年11月,省政府、科技部和其他有关部委共同在杭州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启动大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成立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领导小组,省长吕祖善亲自抓试点省工作。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二是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推进试点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部门各司其责、上下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如“八个一批”之首要任务是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发改、经信、财政、人力社保、国资、金融、质监、总工会、人行等10部门联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启动创新型企业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海创园等创新基地建设涉及规划、用地、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等方方面面,得到组织、发改、建设、国土、财政、人力社保、国资等部门以及杭州市、临安市、余杭区政府的支持,有效地保障了基地的建设进度。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共计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74.3%,企业因此可享受税收优惠1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共计29.1亿元。这是财政、国税、地税和海关等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省金融办、人行杭州支行、银监局、保监局等部门在发展科技信贷、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科技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三是各市县先行先试。杭州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抓手在着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先行先试,新增萧山高性能机电基础件等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宁波市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温州市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引进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共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嘉兴市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湖州市在全国首创以有限合伙的形式,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织银行、风险投资共同发起设立5亿元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绍兴市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省第3家国家级高新区。金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贯彻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分解年度工作目标,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的实体化建设。衢州市围绕氟硅产业发展启动建设氟硅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舟山市全面启动舟山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建设。台州市引进军民合作项目20项,总投资额达2.8亿元。丽水市加快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建设,努力形成“研究院—子平台—企业—基地”的链条式运作模式。
部省合作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几年来,部省双方在工作思路、方法和举措上的全面对接,在集成力量解决区域重要科技发展问题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2009年11月浙江正式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这是全国第一家批复开展试点的省份。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形成了全面推进企业创新的良好局面。目前,浙江有34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比例位居各省区前列,去年进行的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显示,浙江具有R&D活动的企业占全国的21%,研发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1个百分点,研发人员和项目占全国的10%左右。浙江又进一步推进了青山湖科技城、海创园等创新基地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效益日益明显。浙江高新园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绍兴高新区正式挂牌,高新区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是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浙江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达10.9亿元,“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工程相继落户。2009年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专利申请量超10万件的第三个省份之后,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件。专利授权量11.5万件,首次突破10万件大关,同比增长43.4%;发明专利6410件,同比增长33%;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去年底,浙江相继制定出台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并已经在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新药创制、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
三是科技工作特色和优势突出。杭州、宁波、嘉兴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青山湖省科创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路基铺设、污水雨水管网等建设,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等10家入驻院所已正式动工建设。首批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全面启动。在集聚创新要素方面,着力引进国外优质科技资源,大力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去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浙江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大会”。在激励创新主体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29.1亿元(平均每家达到100万元),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金额达到66.8亿元。在转化创新成果方面,坚持发展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深化民营企业和863科技成果对接,特别是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上大胆创新,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科技担保、科技银行、专利质押融资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大事记
2008年3月22日,科技部、浙江省政府在杭州正式签署《科学技术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举行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会议确定了双方在新农村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浙江优势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区建设、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六个方面开展会商。
2009年11月8日,科技部等六部门批复同意浙江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浙江省成为首个试点省。
2009年11月25日,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举行了第二次部省工作会商会议,共商推进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建设。联合国家六部委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
2010年6月1日,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浙江省第一家获国家六部委批准的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0年10月27日,科技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2010中国·浙江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大会”在杭州举行。
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即绍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三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11月30日,浙江省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城)奠基仪式在临安举行。
2010年12月11日,科技部批复同意在舟山市共建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
2011年1月8日,宁波和嘉兴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2011年6月17日,科技部与浙江省举行第三次部省工作会商。
■案例
科技支撑东海区渔业持续发展
针对东海区渔业现状和海况特点,由浙江海洋学院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名优水产增养殖两条主线,在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名优新种类开发、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重要经济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负责任捕捞技术及东海区围塘、滩涂、浅海养殖技术开发和示范等方面展开了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作为科技部与浙江省第一次部省会商项目,项目全方位开展了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进行了初级生产力、渔业资源总蕴藏量评估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为制定积极稳妥的利用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养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发出了7种适宜增养殖的名优种类,突破了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实现筛选名优种类苗种的规模化生产。解决了若干增殖放流关键技术,增加了重要渔业资源补充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域生境“荒漠化”现象。开展了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开发,进行了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发展设施养殖、循环养殖、精准养殖为目标,初步构建了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高效安全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推广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
带动制药产业转型升级
2007年,通过省部会商开展了“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其在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项目的研究。四年来,经过20家项目承担单位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已开发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项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绿色化学反应方式和路径的设计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溶剂的绿色化替代技术,高效催化剂及催化技术反应,反应、分离过程强化技术,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这些共性技术已在抗生素类、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癫痫类、抗菌类、抗炎类、降糖类等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其中部分技术经鉴定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使企业能耗比原有工艺降低20%以上,三废产生量比原有工艺减少30%以上,产品收率提高10%以上或原料成本降低10%以上,据粗略估算,可减少年三废排放总量99164.4吨,可节约年能耗19322.5吨标煤。项目实施后,已建成一批市场需求大、影响面广、老百姓急需的大宗化学原料药的绿色合成工艺示范基地。
图①:科技部与浙江省举行第三次部省工作会商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在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右二),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左二)陪同下,在绍兴国家高新区考察调研。
图②:6月17日科技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三次部省工作会商。
■地域名片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浙江省陆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16万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229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4641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142亿元。浙江民营经济发达,70%以上GDP由民营经济创造。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拥有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块状经济集群500多个。
“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科技事业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提升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科技工作顺利推进,主要科技指标提前完成,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经济发展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800亿元以上,是2005年的2.5倍;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1.2%提高到1.8%左右;研发人员20万人年,是2005年的2.5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三位,有效专利数居全国第二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比2005年提高61%。
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绩效明显,在大型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等成套装备、汽车设计制造和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新药创制、器官移植、农作物品种选育、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立了57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青山湖科技城启动建设。
海洋科技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建有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等l5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十一五”期间,省科技厅海洋科技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国内外交流、成果转化共立项550余项,共资助经费4.86亿元。2011年6月科技部与浙江省共建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
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的科技管理体制基本确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明显提高。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浙江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个试点省,杭、宁、嘉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宁波、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5个县(市、区)成为科技强县(市、区),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为副中心,市县(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