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动态 | 领导动态 | 政策法规 | 投融资服务 | 股权投资 | 股权交易 | 债务性融资 | 改制上市 | 案例介绍 | 考试认证 | 典范企业 | 担保融资 | 金融专家
 您的位置:首页 > 债务性融资政策解读 > 信息详情
研判经济走势 关注热点问题 专家对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上半年经济形势回顾 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阎庆民:银监会主席助理

应对当前挑战急需三个“进一步”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定方向发展,但国内外形势仍极为复杂,危机的冲击尚未完全消退,新的风险已然出现。

 

    一、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

 

    (一)国际形势。从国际看,经济金融的复杂性、脆弱性继续加深。一是美国呈现“三高”、“三低”。失业率偏高(再次回升至9.1%),通胀率走高(同比增幅创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负债率过高(国债占GDP比重已逼近100%)。同时,消费增长低速(今年前5个月实际消费折年率仅增长1%),房地产市场低迷(依然延续“价量齐跌”态势),经济增长低预期(美联储已将2011年GDP增长率从4月份预测值3.1%-3.3%调低为2.7%-2.9%)。二是欧债危机深陷双重矛盾。低紧缩意愿与高还债需求的矛盾。比如市场关于希腊债务违约的担忧有增无减。缓解通胀与摆脱危机的矛盾。6月底欧元区通胀率达2.7%,已连续7个月高于2%的警戒线,加息预期强烈,但加息又可能让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处境更加艰难。三是日本三大灾害出现两大损失:直接损失大(预计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日本GDP的5%)。潜在损失亦大(旅游业受重创,电子、电器和汽车等重要行业生产中断,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已频繁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政策,与部分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国内形势。从国内看,我国今年开局良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总体价格水平也处在一个可控区间,但面临三个“走软”:一是消费需求出现走软。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比2010年全年低2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增速同比回落25.6个百分点,新的消费增长点短期难以形成。二是投资增长走软。房地产去泡沫化背景下,今年1-5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出现投资新热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出口趋势走软。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增长乏力。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影响,出口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出口意愿减弱。6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回落。

    (三)政策建议。应对当前挑战,急需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创新、进一步重视。

    进一步强化积极的财政政策。缓解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第一,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第二,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革中央、地方财税制度,强化地方财政的风险预警和约束问责(适度负债)。

    进一步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近期,市场对部分货币政策工具已产生了“抗药性”;特别是调控信贷供给数量类工具,随着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比重下降,作用边界已明显缩小,工具创新任务紧迫。第一,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的新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要参照一些国家用无息准备金要求、国外投资所得税或金融交易税等工具,有效管控“热钱”,防止其大进大出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进一步重视监管政策的效应。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凸显了离不开监管政策发挥协同作用的功效,在美、英、欧元区等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因此需监管政策及其工具来预判、预调、预警,发挥好逆经济周期审慎监管的作用。

 

    二、银行业风险防范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银监会成立8年多来,始终将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作为战略任务,积极引领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使其从内在机制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2011年5月,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00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拨备覆盖率逾240%,拨贷比2.5%,多项指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显微镜”逆周期审视风险,严守风险底线,确保我国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一)要严密防范平台贷款风险。做好这件事对有效防范我国财政性风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银监会历来高度重视平台贷款风险防范,早在2005年就对银政“打捆”贷款进行了规范整顿。近年来,坚持严格控制增量,扎实缓释存量,平台贷款风险防范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下半年,将抓好三个扎实细致,切实做好攻坚工作:第一,在多方协调联动上,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关键要靠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汇报沟通,增进协调配合,最大程度地争取相关各方的理解支持。第二,在推动政策落实上,下扎实细致的功夫。对抵质押担保补足、中长期贷款合同补正,“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全面实施等,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平台、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贷款。第三,在破解主要矛盾上,进行扎实细致的创新。平台贷款成因复杂、涉及面广,风险防范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慎之又慎,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多变,完善原有平台续建项目的规范工作,严禁用信贷资金支持新平台再上新项目(除保障性住房项目外),有针对性地创新出符合政策要求、兼顾当地实际的措施,避免冲突、解决矛盾、化解风险。

    (二)要前瞻防范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近年来,银监会对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前布防,包括及时制定并执行差别化个人房贷政策,以遏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严格监管房地产开发贷款,对有闲置土地、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停止新发放贷款和贷款展期。多次开展压力测试等。同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实施了有别于商业性房地产和一般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这对降低房地产贷款风险、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将主要从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加强信贷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及早检测预警和稳妥处置风险三方面入手,督促银行业落实现有政策不减力,强化风险管理不放松。

    (三)要科学防范经济结构调整提前暴露的风险。由于我国间接融资占比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前暴露的风险,必将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对此,银监会一贯高度重视,要求也非常明确。下一步,银行业重点要做好两个准确把握: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大局,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做好“有保有压”,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特别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毫不动摇地加强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二是准确把握风险底线,在信贷对象、时机和条件的把握上,必须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严防风险把握不当带来负面冲击。

    此外,部分行业授信集中度过高风险、操作及案件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也要高度重视;还要严肃查处违规开展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和票据业务规避信贷规模控制和实施监管套利以及违规揽储等行为。

    坚持与时俱进,是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银监会针对银行体制改革什么、经营环境变化和业务结构发展,积极借鉴国际监管改革的成果,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创新,效果十分显著。今年,要以强化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为抓手,继续推动提高监管有效性。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检测评估以及对关联性、同质化风险的科学评估,探索建立逆周期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建设,增强并表管理能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透明度,增强单体机构运营的稳健性。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三种风险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我认为存在三种风险:

    第一种风险就是滞胀风险。关于滞胀,当然我们现在到不了70年代美国那个水平,我认为中国目前更像是一种边际滞胀,增长速度逐步趋缓,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第二种风险是经济“硬着陆”。就跟气球一样,往下压的时候稍微用力超过边界,气球就整个破裂。所以,边界和力度非常难把握。前期泡沫吹的比较大,但是泡沫破裂打板子的时候,不是把板子打在前面的政策上,而是打在后面的紧缩政策上。

    第三种风险是再次吹大这个泡沫。现在有人担心经济下滑,担心出现滞胀,担心“硬着陆”,主张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做的结果是把“软着陆”的时机再往后推,会出现更大的“硬着陆”。类似情形以前出现过,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宏观调控。1985年经济过热,1986年开始紧缩,紧缩的时候经济下滑,有人就慌了,于是重新放松银根。1987年出现没有通货膨胀的高增长,结果1988年通货膨胀一下子就上去了。

    也有人说,中国现在不会出现滞胀,也不会“硬着陆”,因为中国政府有很强的投资欲望。过去确实这样,因为我们地方政府预算缺乏约束,很容易重新膨胀起来。但是现在有了新的情况,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被审计署披露出来,这就是新的约束条件。

    通过审计公布出来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是结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西部地区债务占了27%。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小企业,实际上真正压力恐怕不是来自中小企业。来自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来自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09年大量贷款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提示风险,但是控制的结果限制了一些建设项目,又造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

    再有一个压力来自于房地产领域。现在地方政府在依靠土地出让举债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和房地产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最近有关部门出台几个政策,要求水利投入、教育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和地方土地出让金挂钩。挂钩之后地方政府肯定不希望房地产价格下来,房地产价格下来了土地出让金也会跟着下来,地方政府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有没有?我认为还是有的,但是存在难度。过去我们确实有过成功经验,比如1993年宏观调控力度是很大的,推出了16条宏观调控措施,到了1996年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那次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比较从容,因为我们自己的经济已经稳住了。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目前我国流动性仍很充裕

 

    关于宏观经济形势,我补充两点:

    第一点,从货币供应量来讲,我们目前供应量还是很充分的,从流动性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这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9%,我国的GDP规模是30.1万亿元,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那么,如果把M2除以GDP是1.58倍,是1.58块钱M2推动1块钱的GDP,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的时候,GDP规模是33.5万亿元,M2的余额是60.6万亿元,当年GDP增速是8.7%。把M2除以GDP是1.81倍。就是说,上升了差不多0.29倍,这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2010年,GDP规模是39.8万亿元,M2当年余额是72.6万亿元,当年GDP增速是10.3%,M2除以GDP是1.83倍,也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一季度GDP规模是963111亿元,增速是9.7%,如果按照同样增速平均来算,预估今年GDP规模可能达到38.5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来算,M2除以GDP大约是1.97倍。

    第二点,我觉得目前经济形势更重要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企业拿到了资金,但是可能不是去做实际项目,而是炒作别的东西,靠做交易来挣钱,而不是做实业来挣钱。这从很多企业行为短期化可以看出来。

    刚才也有一些专家讲到企业原材料存货在不断增加,这也是一个问题。这说明需要有更多M2来推动GDP。另外还要注意,从各个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来看关联度在不断加大,跟什么关联呢?跟房地产的关联度不断加大。无论是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跟房地产的关联度在加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可能会流向房地产开发,或者按揭贷款等领域。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看也是一样。

    还有地方政府,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披露大概10万多亿元负债中间,有25000亿元左右是要通过土地出让来还债的,说明地方政府还债部分跟土地的关系已经占到25%了,还没有提到负债借来的钱用到哪些领域。我看很多跟土地整理、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有关,这么一算,地方政府负债严重跟房地产相关联。

    我们再看一下企业。现在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发债领域。从金融机构、居民到地方政府,资产负债都跟房地产越来越关联。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我国经济近忧不大 通胀可控

 

    中国经济近忧不大

 

    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判断?在充分对称信息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货币政策并未过度紧缩。虽然,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需要推进改革,世界经济近期和未来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确有诸多远虑但是没有太大的近忧。

 

    经济增长放缓与经济增长正常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实有所放缓。第一季度9.7%的经济增长,与前10年平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有明显的放缓。7月1日公布的6月份PMI为50.9%,环比回落1.1%。PMI数据的回落,也显示未来3到6个月,经济不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是放缓并不等于不正常。如果以发改委计算的中国现阶段潜在增长率作为标准,第一季度9.7%的增长正好在9.5%-10%的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区间内。第二季度我估计在9.1%-9.3%,应该是现阶段最合适的增长水平,当然是正常的增长水平。虽然PMI有所回落,仍然是在50%的扩张区域内,PMI缓慢变化也完全不同于2008年11月份,骤降至38%,达到2005年指数建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5月份工业增长值13.3%比4月份下降0.1%,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对经济放缓的另一个担心。参考刚刚公布的行业利润数据,三个利润下降的行业都是政策调整的重化工业范畴,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应起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下降与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的调整有关。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还是增长的,增长水平1.03%。

    从现行指标描述的形势看,经济增长应属正常状态。对全年的增长态势展望,从现行指标分析来看,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增速比1-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高于前10年23.8%的平均增长水平,应该是投资需求旺盛的表现。春季广交会出口企业的订单显示了正常的增长,今年出口增长呈现稳定态势。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6.6%,增速比1-4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1-4月的消费增长16.5%,低于同期增长1.6%)应该与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的下降有关。所以,16.5%的增长应该属于刚性消费,全年消费水平不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应该能够保持刚性消费水平上的平稳增长。

    “电荒”是在1-4月发电量增长11.7%的情况下出现的供应不足,说明现在的“电荒”属于增量需求所致。“用工荒”说明经济活动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劳动力供给。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形势都显示经济活动是相当活跃的。

    不论对静态现行指标还是动态现行指标的分析,都没有理由说中国经济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不正常的减速。

    根据“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驱动力的分析来看,投资增长超过去年24.4%,去年对GDP增长的贡献是5.6%,今年应该可以保持这个贡献率。消费去年贡献率是3.9%,今年因为汽车,家电下乡等等,可能有所下降,但是个税调整后可直接增加3百多亿元的消费,80%的工薪族零个税对增长产生的乘数效应可能在万亿元以上,都可以部分补偿消费贡献的下降,我们估计在3.5%-3.6%左右的水平上。

    进出口顺差增长去年对GDP的贡献是0.8%,今年考虑外需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加上进口战略的推进,我们保守地估计顺差增长贡献在0.4%-0.5%之间。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在9.5%水平上下是可以预期的。而中国经济在低于前10年两位数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增长仍然是全球最高增长率。

 

    通货膨胀较高与通胀形势可控

 

    今年5月份CPI增长5.5%,增加了通货膨胀会进一步攀升的担心。6月份预期CPI增长6%。如何认识目前的通胀形势?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2009年9.2%的经济增长,平均超过28%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就是说,每一块钱的价值创造,对应着流通中的3块钱。经济最后平衡的结果,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卖出3块钱,价格水平就上去,通货就膨胀了。

    钱多了显然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实证研究证明,通胀一般发生在经济走出危机恢复平稳增长以后,这就是为什么在去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连续4个季度保持平均水平上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已经稳定以后,央行立即动用货币工具调控通胀,政府把通胀管理放在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地位的原因。今年的通胀形势变化印证这个决定显然是正确的。

    通胀还有输入性压力。今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长超过1380亿美元,其中顺差29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84亿美元,也就是说近千亿非贸易非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大大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这也是存款准备金率每月上调一次的主要原因。实际从去年6月人民币重新呈现升值态势以后,外汇占款就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下,资本快速流入态势不会改变,相信存款准备金率随月度上调的操作也不会改变。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的时候,这个态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美元的货币政策没有转变之前,国际大宗商品价上涨应该是一个常态,投机行为利用一些经济数据和突发事件推动的价格波动也会不断发生。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输入性影响,只能靠国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消化。

    至于其他因素对通胀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引用美国一位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旱情对农业的影响常常被高估,农业并非看天收成,人的能动性在其中大得可怕。实际上2005年以来,国内几乎年年旱灾水灾,但是连续7年粮食增产,只要政策到位,救灾得力,今年的大旱也未必一定导致粮食减产,未来粮价也未必会因为供给减少而上升。

    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相关部门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对流动环节和市场秩序的管理,应该可以有效遏制一些不合理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近期启动的与通胀挂钩的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机制,对提升全社会的通胀承受能力会起到作用。

    我们认为,如果所有的政策都能够到位,国际国内不发生所谓“黑天鹅”事件,今年国内的通胀应该可以稳定在5%的水平上。

  货币政策“超调”与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并未“紧缩”。首先,银行新增贷款没有紧缩。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元,如果按照3-3-2-2的额度控制的原则,今年全年银行新增贷款增长规模与去年不相上下。其次,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超过4万亿元,其中至少25%甚至更多是属于信贷产品。按照这样的趋势,今年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发放的银行信贷一定会超过去年的2万亿元。第三,第一季度的社会融资总额超过去年季度平均水平。去年社会融资总额14.27万亿元,季度平均超过3万亿元。而且,在社会融资总额的统计中,并未包含民间借贷情况。民间资金超过万亿元,而且信贷活动非常活跃,资金周转快过银行信贷。我们估计,如果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延续现在的银行信贷略超50%,债权股权融资和其他融资占另外半壁江山的格局,加上民间至少过万亿的脱媒资金,今年全年的社会融资总额一定会超过去年的14.27万亿元。这样的融资规模,就算与2009年和2010年的非常态情况相比也不能说是“紧缩”吧。

    货币政策实际是稳健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仅要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水平,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上,而且要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保证经济的平稳正常的增长。我们注意到,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9.7%,CPI增长平均5%,经济平稳运行的货币需求增长是9.7%+5%=14.7%。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平均16.6%,超过经济平稳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1.9个百分点。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而不是紧缩的。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符合规律,通货膨胀是可控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今年经济数据变化描述的经济态势处在正常状态。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大力推出一些改革举措,理顺一些关系,以缓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之虑。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把握政策组合的节奏和力度

 

    由于经济下行、物价维持高位,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胀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面临的“两难选择”。

 

    一、经济呈现增速下降和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交织的局面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9.7%,二季度可能只有9.1%左右,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逐季放缓,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为缓解通胀压力、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加大节能减排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去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对抑制经济景气扩张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二是基数因素。2009年到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不断抬高。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年初更加复杂,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正因为这样,IMF刚刚发布的报告调低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4.4%调降至4.3%。从国内来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规划项目投资需求较大,随着各类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到位、我国传统施工旺季的到来,二、三季度一些新项目将集中开工,投资需求有望较快增长。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项目总体开工率仅为32%。由于保障房建设一头连着民生和政府承诺,一头连着钢筋、水泥和经济增长,预计下半年国家将加大力度,督促、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快保障房建设,这将对下半年投资和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库存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面临着向下调整的压力。

    进入2011年,全国消费物价不断走高,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今年1、2月份CPI均上涨4.9%,3月份上涨5.4%,4月份上涨5.3%,5月份上涨5.5%。总体上看,今年物价还是属于结构性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引起的,如食品价格涨幅达11.7%,居住价格上涨6.1%。但我国物价正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转化,不仅食品和居住价格快速上涨,而且非食品价格也在上涨且涨幅不断增大。未来全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一是食品价格将维持在高位运行。受自然灾害频发、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大米、蔬菜、水产品和中药材等价格很难下降。同时,由于猪肉在我国消费篮子中的比重高达9%,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的高涨将对CPI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国际方面,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报告,因全球粮食库存下降、总需求增加且农作物总产量增幅有限,预计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全球食品价格将维持在高位运行。二是从中长期来看,受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长期上涨压力。三是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和基础依然存在。四是PPI增长较快。前5个月上涨7%,向下游传导压力依然巨大,传导的过程还将持续。

    初步预测,二季度全国CPI上涨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PPI上涨6.5%;三季度CPI上涨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三季度CPI比二季度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翘尾因素的影响,而非新涨价因素的减小,说明通胀压力不会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我们预计,今年全年物价的低点最可能出现在四季度,CPI上涨4%左右。

    总体看,尽管经济有下行风险,但短期内风险不大,“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很小,治理通胀依然是近期宏观政策的核心。初步预测,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3%左右,四季度9.4%左右,全年经济增长9.4%左右。应该看到,国民经济增长适当放缓,也是宏观政策所期望的,增长低一点,更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节能环保、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有些评级机构和国外机构的经济学家开始就经济减速以及地方债务问题大做文章,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实际上美国债务以及地方债务是非常严重的,只盯住我们的一些问题。需关注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把握调控政策组合的节奏和力度,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未来1~2个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确实面临着“两难”抉择,应注意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货币政策方向不变,操作工具微调。宏观调控政策方向不应该改变,货币政策总体回归稳健的方向也不应该改变。但与此同时,对部分政策工具可作出微调。因此下半年可以适时加息1~2次,7月已先加1次,以后可视情况灵活掌握。一方面要让市场明确政府坚定控制通涨的决心,没有犹豫。但由于银行可贷资金已比较紧张、部分实体经济的正常贷款活动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解决全社会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通过发行央票、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途径解决,而不是单纯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来解决。

    第二,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针对性提前启动一些财政政策。尽管“硬着陆”的风险不大,宏观调控政策将保持总基调不变,但为防止经济下滑趋势,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为明年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应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应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空间已较小的情况下,应注意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一是更加重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支出;加大财政补贴,鼓励和刺激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增加供应。二是更加重视减税的独特作用。对企业而言,减税能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和完善供给,稳定经济增长;对个人而言,减税能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居民消费。

    第三,房市调控方向不变,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当前房地产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的问题,已经演变为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使收入分配持续恶化,产业空心化和“未富先空”,导致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从长远看,房地产调控的最终目标在于回归住房的基本属性,即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不应成为投资和投机的工具。因此,房市调控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把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扩大保障房建设和完善长效机制作为政策的三个基本点。

    由于外部环境再次恶化、进口快于出口,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可能会减小。与此同时,不论是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今年消费都显著放缓,并且消费需求本身比较稳定,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因此,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看投资,而投资增长主要取决于保障房建设。但是,截至目前,全国保障房建设进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工率都在34%左右。因此,未来可能会采取财税、金融、土地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争取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盛松成: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不断改善

 

    去年年末,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关注度上升,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议论也较多。为此,我们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全国信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情况,对部分省区进行了典型调查,并了解了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调查与分析结论表明: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下面我把具体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不断改善

 

    (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型企业和各项贷款。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指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19.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大型企业高8.4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高1.6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53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高16.8和14.2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高10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持续上升。5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9.8%,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0.4和1.8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出19.6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8.8%,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0.6和2.4个百分点;大型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0.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下降0.4和1.8个百分点。

    (三)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比重均高于危机前水平。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危机前的2008年末高出5.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比2009和2010年末分别高2.3和0.4个百分点,高于危机前的2008年末3.5个百分点。

    (四)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且降幅高于大型企业。5月末,小企业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2363亿元,不良贷款率2.6%,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下降0.7和1.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707亿元,不良贷款率1.7%,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下降0.3和0.6个百分点;大企业不良贷款余额761亿元,不良贷款率0.6%,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下降0.2和0.3个百分点。

    (五)部分地区典型调查表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逐步改善。以辽宁为例,2009年以来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35.4%提高到今年1季度末的38.5%。小型企业贷款新增额占比也明显提高。今年1季度末,小型企业贷款新增量占全部企业新增额较去年同期提高9.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占比下降4.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下降5.4个百分点,信贷资金向小型企业投放力度明显加强。

    从浙江的情况看,中小企业是信贷支持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81.4%,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新增额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比重达到80.3%,其中小企业贷款新增额占45%,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进一步改善的五个原因

 

    (一)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动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拓宽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经营和融资环境。

    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了业务转型,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倾斜力度。比如一些商业银行专门成立了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部门,部分商业银行实行中小企业贷款审批专业化、贷款营销批量化,还有一些银行对分行一把手直接考核中小企业贷款指标。

    (二)短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受流动性收缩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压缩了中长期贷款,增加了流动资金贷款。2011年5月末,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3%,高出各项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为35.5%,分别较2010年末和2010年同期上升0.8和1个百分点。而银行对大型企业通常以中长期贷款居多,对中小企业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因此短期贷款快速增长,客观上有利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三)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中型银行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但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上升。2011年5月末,小型银行、城信社、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高于2010年末4.5个百分点,高于大中型银行5.2个百分点。

    小型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投向了中小企业。5月末,小型银行、城信社、农信社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91万亿元,占其全部企业贷款的86.6%,分别高于2010年末和2010年同期1和1.3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73.1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4万亿元,占比为60.6%,分别高于2010年末和2010年同期2.2和4.8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47.2个百分点。

    (四)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逾七成集中于中小企业。5月末,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6.41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7.7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签发4.67万亿元,同比增长42.2%,高出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签发余额的72.8%;小企业签发2.15万亿元,同比增长54.1%,高出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占全部企业签发余额的33.5%。

    (五)金融机构在资金收紧条件下更愿意向中小企业放款。当前,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普遍加大,但大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小于中小企业。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经营需要,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更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根据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2011年2季度中小企业贷款满意当期和预期指数虽然仍低于大型企业,但差距已连续四个季度缩小,本季较上季继续缩小0.9和0.2个百分点。

 

阎庆民:银监会主席助理

破解小企业融资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银监会一直在努力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包括出台差异化监管正向激励政策,推动建立六项机制,支持建设小企业专营机构,促进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等。今年6月,银监会又出台了十项监管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银行业小企业信贷投放已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目标,截至3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9.33万亿元,在银行业整体信贷规模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增速仍比去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增量比去年同期多522亿元。

    当前,小企业融资难再度受到社会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我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一剩”等,对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货币政策理性回归,也使得信贷资源更显稀缺。当前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本质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难题在信贷领域的客观反映。小企业层面,部分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信贷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有一些小企业盲目非理性投资,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银行层面,受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或存款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科学配给信贷资金的难度加大。而部分银行支持小企业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也加重了小企业融资困难。外部环境层面,财税政策支持作用发挥不够,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风险分担机制和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了小企业对信贷的获取。

    破解我国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综合努力。银行方面,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十项措施。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商业可持续的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确保小企业贷款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目标实现。同时,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一批定位于与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小企业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快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建议考虑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单独预留一块规模支持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方面,要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财税政策优惠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同时科学引导和严格规范民间借贷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开拓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刚才各位专家讲的非常好,我还有一点补充。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可能跟我们目前的融资结构和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方式有密切关系。当前,尽管社会融资规模里相当比例资金并非银行直接授信,但是即便是非银行机构的非信贷融资,像信托、理财等,还是通过跟银行有关联的部分投放出去的,仍然同银行有密切联系。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比较散,比较小,加上信息不对称等等,导致很难根据银行既定标准去评估某个具体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如果标准不适用,生搬硬套显然不妥当。如果硬要让银行降低标准或者放松标准去给这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去放贷款的话,可能会出比较大的问题。

    因此,需要改变目前的融资结构,需要发展银行以外的融资结构。通过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开展融资产品的创新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同时,在创新方面,我觉得要创造出使中小企业风险和其生命周期相匹配的融资产品才能合适。大家都知道小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因此就应该有适合短生命周期的融资产品出来配套。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市场的做法,融资产品的创新可能要跟股权相关联相挂钩,包括基金、风险投资,都要跟股权挂钩才行。另外还可与应收款、订单这些东西继续挂钩创造出另外一些产品来。

    另外,我也非常赞成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非市场的方式来融资,比如争取政府的公共资源。但是争取公共资源要解决一个问题,不管是税收减免也好,补贴也好,都是纳税人的钱。政府要拿纳税人的钱为某些中小企业业主服务,怎样得到大部分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需要考虑的。除了公共资源的支持之外,还要提供服务,比如说中小企业融资的时候,政府要帮企业解决财务不规范问题,要提供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使其达到融资条件。

 

杜晓山: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

开发“草根金融” 服务“草根经济”

 

    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慢性病,而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有了急性发作的倾向。经济增速放缓,小企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造成不良率的上升,这就会导致银行减少对其的贷款,小企业就会面临资金链短缺和生产难以为继,又进一步造成经济的下滑和恶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微小和小企业融资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国企业的99.6%-99.9%是中小企业,约430万户;个体经营者数量仅经过注册登记的就有3900万,加上未注册的预计超过1亿。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进出口额、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68%和50%以上,提供了75%-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仅为约20%-25%,而微小企业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重微不足道。现在,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是10%,小银行是20%。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江浙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30%。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微贷款潜在客户至少在1亿以上。微贷款按户均贷款5万元测算,市场容量在50000亿元以上。

    微小和小企业融资难带来的社会问题阻碍了微小和小企业发展;削弱了金融业结构多样性;引发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什么原因造成小企业融资难

 

    从认识层面看,目前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认为小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质量不高、无信用记录,对其贷款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且劳累辛苦,因而在主观上更倾向于支持大中型企业。

    从体制机制层面看,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机构不合理、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小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的企业覆盖率明显偏低。据测算,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不足30%,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不足5%,同发达国家54%的水平相比,我国金融资源供给明显偏少。

    (二)金融资源结构与小企业数量结构不相匹配。我国大、中型企业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0.1%和1%,其余99%为小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而我国金融资源的65%掌握在工、农、中、建、交等大商业银行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手中,其他金融机构掌握的金融资源约35%,呈“倒金字塔形”分布。中小型金融机构掌握的资源总量过少,已成为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数量有限的中小银行与巨大的小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大银行主要服务大中型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是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或一般规律。我国95%以上的小微企业得不到正规的融资支持,与中小银行数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美、日、韩等发达及新兴国家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它们基本上是通过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来缓解这个问题的。而在我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不含农信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有400多家,算上农信社也不过3000家,远远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大银行虽然运行规范,且在多年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严格的贷款程序和标准,但这些程序和标准同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快、灵、散”特征不相适应,而且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数量庞大的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很难准确地反映到银行的信息识别系统中,从而造成银行对小企业“慎贷”的现象。当然近年来,大银行服务小企业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成绩。

 

    三、怎样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事实上,小企业不仅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相当多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市场信誉并不差,因此应区别对待。如2009年1月至8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而全国仅增长了8.1%;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而全国则下降了10.6%。

    解决微小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对于政府及微小和小企业有益,更对金融机构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将会对各方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这有助于实现“普惠制金融”:普遍惠及和包容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中国小企业的成长和创新。

    (二)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重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支撑和保障体系。政府和监管当局要成为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小企业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在制度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歧视,应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一是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尊重其合理诉求;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例如减免税费和风险补偿制度;三是信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建立信用担保制度;五是搭建好资本市场平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引导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推动发展。相关监管当局从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方面也应体现差异化,解决结构性问题。当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可能比较适宜。

    近期工信部等四部门公布了新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这样有利于分类指导,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企业类型划分标准不清,无法区别对待,小企业往往无法得到国家融资政策的有效支持,存在“中型企业搭小企业便车”的现象。可以预料,政府将会区别情况,加大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合格者,自身要强身健体。从小企业自身的角度应该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想要得到资金发展壮大,就必须要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来运行。一是增强诚信观念;二是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和发展后劲;三是健全财务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金融机构要成为市场繁荣的推动者,就要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和制度;二是设立微小和小企业专门信贷机构或部门,进行单独考核和管理;三是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拓宽除银行信贷外的融资渠道。例如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集中性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还要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

 

    四、推动金融体制创新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一)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作用。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发挥“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美国拥有大量的社区银行,它们在目标市场方面主要服务于周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再如,美国的硅谷银行熟知区域内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因而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盈利性的弊端,较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

    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还有利于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在我国,民间金融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日趋活跃。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切实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是重要的渠道和出口。

    (二)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门机构和团队及建立六项机制。金融机构可通过金融创新、改进服务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针对小企业及微小企业的信贷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贷款技术。

    目前,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着力点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第一,鼓励支持大中型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

    第二,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不断规范改革和发展农信社(包括农商行、农合行)等农村金融机构。

    第三,重点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小型金融机构的覆盖率。

    第四,拓宽除信贷之外的直接融资渠道。例如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集中性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还要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

 

何德旭: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多管齐下 群策群力

 

    我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更要多管齐下,群策群力。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讲,就是要增强金融的包容性,消除金融的排斥性。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还缺乏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中介结构、金融产品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体系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市化、国有化和规模化倾向,从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性。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还难以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从主流金融机构获得合意的、低成本的、公平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显然,金融排斥性的存在,极大地扼杀了中小企业进一步享用更广泛金融服务并借以合理安排生产、谋求发展、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因此,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在金融服务方面降低金融排斥性,增强金融包容性。一方面,要力图使现有的金融体系尽可能地向所有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的金融机构和替代中介机构,向受到金融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和传递金融服务。在金融包容性发展方面,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其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增加中小企业接近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二是开发并提高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三是将金融服务的价格控制在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之内;四是提高中小企业的金融认知能力;五是改进政府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具体到商业银行方面,我认为必须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虽然近年来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积极货币政策的鼓励下,在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截至2009年底,全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尽管比2008年增长了近30%,达到了14.43万亿元,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也仅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6.10%。特别是,如果从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内部结构考察,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及个体这三类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还有所恶化。在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没有明显的减少,而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资产规模较小的微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处境和待遇依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很显然,在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模式下,虽然中小企业贷款的总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些因素尤其是所有制背景问题、企业规模大小问题等等,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显然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相称、不匹配。因此,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是否提供贷款、以何种方式提供贷款,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以提高利润率。而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恰恰在于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因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便成为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可获性的关键。因此,一是要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技术创新,开发更多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市场细分工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信贷产品;三是要在新型的交易型贷款技术上进行大胆探索,通过中小企业贷款技术的引进与创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问题。比如,随着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逐步探讨推出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处置上的特殊优势以促进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放;也可以考虑把以保理、动产融资、信用评分贷款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贷款技术作为大中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的重要手段。四是要以多样性信贷合约设计为改革方向,综合运用多种信贷技术,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五是要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以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建立市场化的再担保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信用,补偿担保机构代偿损失,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六是要发展更多的基于关系型融资的、低交易成本,具有产权结构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灵活经营的小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除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以外,这是间接融资方面的需要,我认为,在直接融资方面也应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渠道与选择。包括促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鼓励并促进保理、租赁、风险投资、商业信用、典当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和市场的发展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更多的渠道。工信部去年就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稳步扩大发行规模,参与推进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票据的发行工作。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但这些方面仍然进展不大。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寻求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除了商业银行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以外,各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中小企业自身都要积极介入,并各司其“职”。商业银行要创新信贷技术,要打造高效的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政策环境,监管机构要注重改善金融结构并加强银行监管当局的能力建设,中小企业要不断“硬化”自身信用。

    最后,要特别强调加强执行力。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但其中相当多的并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贯彻落实得不好。因此,要全面提高政策执行力,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谈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最近一个月,我跑了四五个省,从江浙一直到西部,跟企业和银行交流比较多。

    首先,我同意各位专家意见,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与中小企业规模小、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财务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成本比较高有关。

    这些年,大家都在讲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这段时间中小企业融资难呼声更突出?我认为与一些因素有关。我认为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确是有关的。在银行信贷收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到底会得益还是会受损?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我在调查中问银行管理人员:现在央行贷款管得这么紧,你们把钱投到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他们回答当然要先保大企业。因为大企业都是长期客户和核心客户,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必须维持。另外,银行给大企业资金以后,不仅是放贷款,还有利于银行维持存款。因为现在银行存款非常紧张,从大企业那里获取存款也非常重要。所以说,根据调研的结果,在信贷规模收紧情况下,在银行信贷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大企业获得的多。

    今年以来,从货币总量到银行信贷都在收紧,但是我们却感觉社会融资总量似乎并没有明显收缩。由于表内收紧了,银行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等方式,同样能把钱通过表外方式转移到一些企业项目上去。今年1~5月份,银行放贷资金大概只有300多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超过了8万亿元,当然这8万亿元不一定都往企业上投。但是我们判断这8万亿元至少能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是直接投到企业项目里面去的。

    我们再来看看银行的理财产品选择的项目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是否有中小企业。我们也找到一些数据,发现都是一些大型企业、大型项目,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项目。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社会资金总量相对收紧以后,中小企业受损的程度高于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跟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被削弱有关。现在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呢,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电荒,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企业盈利空间大大削弱。盈利空间被削弱,意味着银行给企业放贷的风险增大了。

    再次,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呢?第一,加息对中小企业融资是有帮助的。我们在杭州调研的时候,有一家银行行长对我们说,现在做中小企业贷款越做越迷茫,风险性、不确定性在增大。大型企业只要愿意贷款,银行就得给钱,否则企业转户银行损失非常大。银行把利率水平提高以后,使得这些大企业自己感觉资金成本太高,他会主动放弃从银行贷款,主动去发股票,使资金腾出来给中小企业放款。建议把大型企业业务从分支机构抽到银行总行上面来,这样逼着分支机构只能搞中小企业服务。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认为还可以继续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监管部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小企业贷款可以不计入存贷比等鼓励政策。今后还可以继续研究、考虑怎样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在银根不松动的情况下,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第二,减税问题非常重要。中小企业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无论是成本升高、劳动力、汇率方面的影响,企业经营越来越难。既然国家要支持中小企业,当然要从税收政策方面考虑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进一步减税。对于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性,是不是也给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给予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第三,还要继续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改善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讲,过于担心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其实说明其甄别和判断风险能力不高。怎样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最后,我想强调,发展资本市场非常重要。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强,银行投放贷款的风险的确是存在的。那么什么人愿意承担风险?当然前提是能够得到股权、得到分红。有了高收益,投资者才愿意去承担风险。因此,发展资本市场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重要。

    我国资本市场也存在“傍大户”问题。从中小板到创业板,门槛能不能再降低一些?我认为还可以再降。现在资本市场似乎有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所谓“靓女先嫁”。出于对投资者的保护,资本市场先挑好的企业上市。其实这种观念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投资者是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并不都是风险厌恶型的。可能一般人买比较稳的企业股票,有的投资者就想买一些风险比较大、但是未来收益非常高的股票。因此,资本市场要继续降低门槛,监管机构要管好信息透明度,管好信息真实性,差的企业也可以让他上市。不但要“靓女先嫁”,还要“丑女无敌”,“丑女”其实最需要融资,要放水养鱼。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区别对待 有保有压

 

    关于中小企业。一是可以在短期内,从银行信贷额度中专门划出一个特别规模,支持坚持主营业务发展的、有定单的、存在短期资金周转压力的公司。对于多元化,特别是转型房地产、土地买卖、投资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就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二是通过政府成立担保公司,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推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三是扩大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草根金融、小额信贷金融公司、民间银行、社区银行,要防止投资“投资”的民间信贷公司的发展趋势,要防止社区银行不断跨地区扩张。四是扩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五是长期来说,成立台湾那样的中小企业银行,扶持有成长性的公司。成立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中小企业转移、转型和转行,投资新兴行业的基金,引导产业政策的实施。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生生死死也是规律。特别是大量的就业需求增长,其中700万是大学生,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土地资金成本都在提高的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单靠资金宽松能够解决问题。中小企业自己要思变,求发展,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积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伴随着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一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明显上升,有些已达到10%左右的水平,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甚至引起部分倒闭,经济增速也有所下降。但也应该看到,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困难是结构调整的结果,并不仅仅因为货币收紧。不应该把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归因于货币政策的转向和收紧。中小企业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包括人工、材料以及能源等,在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那些竞争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淘汰,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是贷款难易程度,二是成本高低。近几年,不少银行已经开始把中小企业贷款放在战略位置,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贷款将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与生存的重要基础。目前已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在整个信贷计划也有相应的切分,并创新了有关贷款方式和流程。

    未来应努力改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打下基础。最重要的是完善、落实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的相关精神。通知的落实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很不够,落实通知精神存在的主要难点有:发债规模小、成本高、市场销售难,不易操作;中小企业贷款按个贷处理从操作上需进一步细化程序;没有配套措施,提高风险容忍度存在难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允许银行发行一定额度的债券,所筹集资金定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在提高中小企业风险容忍度的同时,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简化不良贷款核销程序。此外,还要求企业注意完善信用体系,并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竞争力,这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根本。 

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和与会专家们交谈。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jryw/txt/2011-07/09/content_378701.htm

关闭窗口
平台简介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金融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