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
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左一)
③科技部高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孔德涌(右一)
④首届长春长东高科技产业带发展战略研讨会现场
⑤文汇科技谷室内街景图 在吉林省长春市东部,有一条由南向北流向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百年来一直滋养着这座城市。21世纪的今天,沿着伊通河的走向,由南向北东环城路纵贯长春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市二道区、长春高新区北区,一条由净月大学城、经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为研发龙头,文汇科技谷为科技商贸龙脊,长春高新北区产业升级集聚地为龙尾的“长春东部科技产业带”正在悄然隆起,恰如一条蜿蜒的科技巨龙腾跃在这条母亲河上,催生了一个欣欣向荣的长春“中关村”科技产业带!
龙头:“大学城+科研院所”汇聚雄厚研发实力
“产学研链条”最上游必是“高端人才”与“研发优势”的结合。长春市东环城路南部的净月经济开发区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区”,发展优势明显,方向明确,已经成为长春市教育体系最完备、研发实力最雄厚、科技成果最突出、转化能力最强大的区域之一。
“净月之所以成为长春市最具竞争优势的区域之一,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的研发基地快速发展,为全区现代农业、洁净工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制药等四大领域内的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净月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等15所大专院校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科研产业体系;以国家制造业软件基地一汽启明软件园、干细胞中心、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高科技产业群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体系;区内集中了中国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等8个著名科研院所,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
今年10月,中国光学科技馆将在这里正式开放。这个国内首个展示光学科技的国家级专业展馆的建立,使同处这条科技产业带上的净月区与经开区的中科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系在了一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曾在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为代表的老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先后取得了1700多项科研成果,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经纬仪等十多项“中国第一”,向外输出了2200多名各类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中科院长春分院党委书记甘建国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光机所研制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突破了设计、加工、检测、装调四大关键技术,为我国航天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奠定了基础;研制的以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技术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神舟五号、六号有效载荷的研制成功。”
近年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为延伸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开发出一批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民用光电子产品,成立了光电技术研发中心,搭建了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将先进的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将自身雄厚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各类新产品,光机所的专家表示,这些成果和产品急需展示交易的平台和对接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来配对。
龙脊:“文汇科技谷”打造科技商贸现代服务业平台
根据长春二道区新一轮规划,该区将以“建设新二道、服务长东北、辐射长吉图”为引领,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长春东部中央商务区、长东北现代物流中心区、长吉生态经济区”。其中,“长春东部中央商务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按照规划布局,将在二道区四环路以内的40平方公里区域内,以吉林大路和东环城路为主轴线,通过重点培育精品街路、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动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精品化和高端化,进而成长为长春东部集购物、商贸、娱乐休闲、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中央商务核心区。由此,二道区内大范围的棚户区改造拉开序幕,路网建设紧锣密鼓地铺开。
“坐落在东环城路上的东北亚文汇不夜城四大主导业态之一文汇科技谷,往北距长春高新区北区约3000米,距南部净月大学城约2000米。目前东环城路两侧500—1000米宽绝大部分为物流仓储的平房区域,拆迁成本较低,为打造科技商贸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是发展科技商贸的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文汇科技谷董事局主席周华起凭着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对政府决策的把握度,当即决定在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的项目中,打造一个“文汇科技谷”的核心项目之一,不仅要将其建成东北亚最大的数码科技交易中心,还要利用不夜城优雅的环境和展馆,吸引各类科研成果在此展示,并承办各类科技博览会和交易会。届时,以长春东环城路上的文汇科技谷为节点,向南北延伸出犹如中关村一样的长春“东环城北路科技商贸一条街”将脱颖而出。
科技企业的集聚将是长春东部CBD中央商务区的重要支撑之一,“文汇科技谷”与二道路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将带动二道区科技力量的集聚。
据了解,东北亚文汇不夜城项目由长春东北亚总部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累计投资10.6亿元建成,项目一二期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4亿元,现一期已投入经营建筑约23万平方米。目前,项目一期汇集东北亚艺术中心(包括东北亚艺术博物馆、东北亚书画研究院、文汇艺术品拍卖中心、东北亚文汇茶城、东北亚文汇古玩城)、文汇科技谷、东北亚参茸特产中心、东北亚特色商品城、文汇商务中心、红楼梦养生宫会所于一体。形成以东北亚艺术博物、东北亚书画研究院、古玩鉴赏中心、茶文化中心、特色美食文化中心、参茸特产文化中心、科技创意中心及二期东北亚大剧院演艺中心、东北亚影城文化中心、六星级司母戊大饭店和司母戊广场、文汇科技大厦、文汇创意大厦、白领公寓等以文化科技为灵魂的文化科技商业城市综合体。
这一系列规划布局和建设蓝图,为“文汇科技谷”文化科技商业综合体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按照周华起的说法,打造“文汇科技谷”是集各种优势于一身。
在政策优势上,文汇科技谷是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的核心业态之一,2011年东北亚文汇不夜城被列为长春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大型文化科技商业城市综合体项目,是吉林省落实“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龙头项目,是长春东CBD中央商务区的主导项目。
在区位优势上,文汇科技谷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位于长东北CBD中央商务区核心,依托长春龙嘉国际空港、长吉城际高铁、长吉高速、哈大高速、102国道,拥有兼具航空、公路、铁路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距长吉高速公路口仅5.5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仅26公里,距客运站、火车站仅6公里;同时拥有10余条市区公交线路。
在平台优势上,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的东北亚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常年举办大型国际性的文化展会,2009年4月被确认为“永久性东北亚博览会文化板块分会场”;2009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和首届“东北亚文化产业论坛”;2010年5月被吉林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展览交易平台”;2010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和“首届中国长春·东北亚文化艺术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展会;2010年12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在业态组合优势上,文汇科技谷依托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簇群化、全业态、多功能、全客群、全天候的文化商业城市综合体优势,实现与其他业态互动、人气互通,共享城市综合体旺盛的人气和火爆的商业氛围。
在营销优势上,文汇科技谷依托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的营销优势,通过充分整合政府资源、品牌资源、客户资源、媒体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战略合作,全年持续进行主题营销、文化营销、全业态循环促销,实现业态互补、品牌互动、人气互通,以每月2次大型演艺活动,每年54个主题促销日,每年3000万元营销推广投入确保稳场旺场,经营无忧。
在团队优势上,由曾经操盘过国内及长春市大型数码科技卖场的商业精英团队,提供管家式的服务和精细化的管理,团队具备商业规划、招商统筹、营运策划及营销推广的强大优势和整合能力,致力于提高客户附加值。
周华起介绍,“文汇科技谷”位于东北亚文汇不夜城7号楼和1号楼B座组成的“T”形科技商城,总建筑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并配套经营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六栋文化、创意、孵化、科技等公司写字楼,将打造经营面积超过“日本东京银座数码中心”的东北亚最大的数码科技产品交易中心。
如此大布局,如此大优势,“文汇科技谷”成为业内专家纷纷看好的一个科技商贸载体,也成为连接南部科技研发与北部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成为长春这条新生的科技产业带“龙脊”上一个关键的脊点。
龙尾:“长春高新北区”产业集聚升级犹如神龙摆尾
作为长东北核心区的长春高新区北区无疑堪比中关村的“上地园”和“永丰园”。2010年,长春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2000亿元大关,均是2008年的1.8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亿元,是2008年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0亿元,是2008年的1.8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67.6亿元,是2008年的2.9倍;可支配财力突破90亿元,是2008年的25倍。高新区人均纳税额度在全国83个高新区里稳居第一位,增长速度在全国83个高新区里依然第一位。
其实,早在两年前,长春高新区就已经率先启动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工程。正当他们依托南区全力抓好科技创新,准备大干一场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了,敏锐的高新人巧妙地抓到了国家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之战略机遇,立刻与金融结媒,博得百亿授信,其中50个亿用于征地拆迁,另50个亿用于驻区企业,瓶颈打开,宏图大展。
短短两年间,长春高新区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是建区18年总和的1.5倍;新建道路102公里,是18年总和的1.1倍;完成配套面积83平方公里,是18年总和的3.6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央企11家。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50个,其中百亿元、十亿元以上项目15个。
据介绍,未来五年,长春高新区北区将以“长东北核心区”和“长德新城”为依托,全力打造2万亿经济隆起带。核心区突出打造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功能,“长德新城”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北湖和哈大铁路沿线以西区域,重点发展高端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加速长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长吉图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走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宽阔街路,走进一个个大规模央企项目工地,再走进长春高新北区规划建设展览馆,目睹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直观壮阔的巨型沙盘、震撼人心的3D立体画卷,都向我们展示着,长春高新区北区的目标绝非豪言壮语。
长春是科技文化名城,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的摇篮。全市拥有100多个科研院所,39所高等院校,19个国家重点科研开放实验室,有12个国家级的科技园和科技基地,“十一五”期间长春市还得到了7个国家级的牌子,包括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示范城市,还有26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00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实力堪称雄厚。长春市科技局副局长孟繁军认为,“这些科技优势为长东高科技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作为吉林省省会,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长春这个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规划布局合理、产学研科工贸一体的科技产业带。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长春科技强市的步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长吉图和长吉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这条科技产业带的规划布局显得越来越重要。
“过去长春市的布局比较传统,产学研及科工贸布局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规划路径,如果能够依托东环城路这条主路,连接南部净月区的研发与北部长高新北区的产业集聚,并着力打造"文汇科技谷"这个至关重要的连接体,将有望形成一个与中关村产业带极其相似的良好格局,这需要省、市及各所在区共同谋划一个适合这条科技产业带发展的大政策。”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郎毅怀对此十分看好。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通过对长春东部科技产业布局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后认为:
“长春东部高科技产业带发展战略”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是落实吉林省“三动战略”具体举措,特别是“创新驱动”,对于营造创新环境,推动企业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长东高科技产业带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了全球视野和时代的高度。打造高科技产业带这种做法具有时代的特征,体现与时俱进。过去曾经孵化单个企业的办法被孵化产业所代替,因为企业单枪匹马难以在竞争中取胜,而形成产业带与产业链,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三,具有特殊优势和独具特点的长春市二道区,提出强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服务长春东部,服务“长吉图”,从而体现了现代服务业要服务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可能两个产业比翼双飞,实现双赢式发展。
其四,长春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这座科技名城以其雄厚人才资源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城市高科技产业带自主创新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与不竭动力,这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也是第一竞争力,我们应珍惜它并让它发挥其威力和创造力。
其五,高技术产业带必须是市场导向,没有市场不可能成为产业带。长东高科技产业带临近被称为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的文汇科技谷,这是振兴新产业的重要依托和发展基础,过去是以产品为中心,依赖产品打市场的作法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制、随需应变。长东高科技产业带具有市场优势资源得天独厚,完全可以做出好的成绩来。
其六,长春是我国文化艺术电影名城,这里近年建设东北亚艺术中心,中心包括音乐、艺术、书画、摄影,艺术人才云集,必然产生新文化、新思想,这是新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集群缺乏艺术氛围成一大缺失,而长春这是一大优势,长春人文艺术素养优于全国的文化氛围是振兴新兴产业的又一个杀手锏。
事实上,长春并不缺乏科技产业带上的任何一个环节,缺失的是一个能把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的宏伟“蓝图”,以及为这个蓝图点睛的“科技商贸一条街”及现代科技服务区。
在这一点上,中关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年,正是因为有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扎堆,以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商贸刺激,才使得科研成果产业化变得越来越迫切,使得科技产品找到了市场。在政府部门和专家的敏锐觉察下,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最终催生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落地。20年来,中关村已今非昔比,不仅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而且成为地方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撑。这一切,靠的就是最初一条“科技产业带”的设想和之后不断围绕这条产业带所进行的创新要素的聚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