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动态 | 领导动态 | 政策法规 | 投融资服务 | 股权投资 | 股权交易 | 债务性融资 | 改制上市 | 案例介绍 | 考试认证 | 典范企业 | 担保融资 | 金融专家
 您的位置:首页 > 投资服务信息 > 信息详情
加快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7月9日在2011年亚太金融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指出,反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加快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厉无畏在合肥出席上述论坛并作学术演讲时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主要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放松监管”的金融法制改革。有关当局对法律的立、改、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也为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温床。在日益宽松的监管环境下,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偏离了实体经济需求,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助长了金融投机行为,过度证券化和高杠杆交易加剧了金融资产的膨胀,也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了对金融市场规范不足的弊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厉无畏介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目标,是通过强化金融体系抵御经济衰退的能力以及抑制顺周期行为以缓解系统性风险,而这不可能由单一的审慎监管或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使得宏观审慎框架在解决系统风险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何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厉无畏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思考。

  首先,要谨慎地对宏观经济周期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2010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周期出现了差异,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出了挑战。

  其次,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使那些能达到宏观审慎标准的机构得到鼓励,对不能达到标准的机构进行制约和惩罚。目前,我国采取了一些行政性激励手段,但还需结合国情寻找更多激励手段,推动金融机构走向更高宏观审慎标准。

  第三,保持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独立性和透明度。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面临诸多压力,比如经济过热时期的信贷规模限制,这时框架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充分考虑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多边一致性。金融可持续发展涉及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一致的国际框架下,各国有多大的回旋余地,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国际层面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关闭窗口
平台简介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金融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