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动态 | 领导动态 | 政策法规 | 投融资服务 | 股权投资 | 股权交易 | 债务性融资 | 改制上市 | 案例介绍 | 考试认证 | 典范企业 | 担保融资 | 金融专家
 您的位置:首页 > 投资服务信息 > 信息详情
上海:非凡十年 创新与发展齐头并进

■ 本报记者 顾春娟

中国商务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的科技与金融取得飞速发展。上海科技创新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以“创新、改革、开放”为时代强音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科技

持续攀登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从研发投入的增长就可见一斑。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在上海召开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去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八。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上海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海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上海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加快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展;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截至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面向经济主战场,上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聚力三大先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创新布局与应用加快实施;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上海科技更是有效惠及民生福祉。打造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亚洲首台11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全国率先启动低碳科技攻关布局,发起成立上海碳中和创新联盟,编制《上海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推动绿色技术银行建设。

这十年,上海不仅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还全面发力科技体制改革。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这一体制改革总目标。2019年,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上海发布实施科改“25条”,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谋划和科学布局。除此之外,上海还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如2017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2020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另外,上海探索了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正加快推广固化。

说起改革,离不了开放。这十年,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方面,上海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上海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针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情况及发展成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谈道,从自身进步维度来看,上海正朝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快速迈进,上海科创中心指数从2012年的109分增长到2021年的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2-2021年,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上升到1819.8亿元,增长了近两倍,研发强度从3.31%提高到4.21%,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均处于全球前列的水平。

从全国贡献维度来看,上海是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先锋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服务国家力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等都位列全国前列,一批批顶尖人才在上海集聚,去年年底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85人,高水平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从全球影响维度看,上海已迈入重要科创城市的行列。在去年各个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榜单上,上海均处于8-15名的位置,并保持着稳定提升的势头。去年表征技术全球化布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海为4830件,占全球的比重接近2%。

金融

战略地位凸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信亚东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总量大幅跃升,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开放持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全面提升能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十年,上海金融市场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下,新设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城银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从数据来看,上海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占全国比重约50%。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万亿元。

这十年,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从2012年的3.9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万亿元。截至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473家,累计募资总额7181.8亿元,总市值5.5万亿元。上海已成为国内外主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之一。

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在沪开展业务,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达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建立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金融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陆家嘴论坛”已成为国内外金融高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信亚东特别提到,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上海支持企业纾困稳增长,加强同国家和在沪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市政府出台的抗疫助企、经济恢复重振以及新一轮稳增长政策中,涉及金融的支持政策有30条,包括加强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实施困难企业贴息政策等,及时将国家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同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上海金融业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支持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及各金融监管机构以改革创新服务上海承载的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十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孙辉给出了一组数据,2012-2021年的十年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从2.1万亿元增加到4.3万亿元,年均增长8.2%,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增长到18%,今年上半年为21.3%。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528万亿元增长到2511万亿元,增长近4倍。今年8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1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9.1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2.5倍和3倍。

此外,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介绍,这十年,上海银保监局始终有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巩固金融开放门户枢纽地位,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投身人民城市建设,同时切实防控重大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上海资本市场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倍,从全球第七位跃居第三位;债券市场累计融资近34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

今年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额107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的3.2倍。上海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登勇介绍,十年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上海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上海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上海资本市场和行业双向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上海资本市场法治诚信环境持续优化。

来未

坚持合作与发展

根据科创中心指数和关键的指标历年数据分析,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成效在自身进步、全国贡献、全球影响三个维度上,都反映出上海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整体性的变化。徐枫表示,在科技领域中,立足新发展阶段,上海将继续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孙辉表示,2020年已如期实现基本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阶段性目标。下一步,在提升能级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制度性创新。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推进重大金融改革创新,特别是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王登勇表示,上海证监局将继续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全力维护上海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推进上海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面对新征程,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表示,上海银保监局将不断推动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更好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金融力量。

上海金融系统着力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信亚东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的自主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服务,更好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
平台简介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金融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