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2月17日电(记者陈云富、桑彤)作为上海金融界的年度盛典,连续12届举办的“沪上金融家”评选17日揭晓,21位上海金融英才分获“2022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2022沪上金融行业创新人物”两大奖项。
10余年来,上海金融人才与国际金融中心共成长,谱写了一曲“城以才兴、才因城聚”的壮丽赞歌。进入新阶段,加大对外开放、发力绿色金融、着力配置全球资源、定价能力提升……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数据背后的上海金融成长力
从波士顿回到上海前,江毅在美国市场参与了多年的衍生品量化交易。“10年前回到上海时,国内的量化交易刚起步,一些海外成熟的策略可以选择性应用在中国市场,而随着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市场生态越来越完善,一些成功的本土策略已开始在反向输出”。
量化基金经理江毅的经历是上海金融与人才“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金融市场累计成交293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而10年前的2012年,这一数值不足530万亿元,10年间成长超4倍,吸引源源不断的金融人才加入。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人才见证。据介绍,“十三五”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已达47万人,按照《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2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将达到55万人左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这些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将成长为更专业的高级金融人才。“要发挥金融家在金融体系变革中的引领作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说,这既是理念和责任感的引领,也是服务和实践的引领。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市场见证。目前业界的共识是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为齐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完善及金融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传统的金融中心资金融通、市场风险管理角色实际上有所分离,但上海不仅是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也是重要的风险管理中心。”对此,金融市场专家王其博表示。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构见证。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7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达30%左右,包括“上海金”“上海油”“上海胶”等一系列上海价格出现在国际贸易合同中,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
开放新高度:推动国际金融中心3.0版建设
2月16日,全球资管巨头汉领资本宣布上海办公室正式开始运营。此前汉领资本已获得上海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资格。作为S基金巨头,汉领资本成为继路博迈、未来资产等众多境外资管机构后“落沪”的又一行业领军金融企业。
开放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底色,近年来随着试点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首批”“首家”不断集聚。仅在资管领域,已有超50家国际知名资产管理机构汇聚陆家嘴金融城,成为这些机构参与中国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国内五大行参与设立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也全部落户上海。2022年,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高盛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相继开业,法巴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筹建,成为外资试水中国理财行业的首选地。
引得进来、更要走得出去。此次“沪上金融家”的颁奖地,虹口区北外滩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目前正加强境外特别是与欧洲碳排放市场的对接,带动供应链上的贷款和保险等业务发展碳金融,打造碳金融中心。
作为典型的外向型产业,上海浦东近期也就航运中心建设出台十条支持举措,将积极探索离岸金融制度体系。上海市市长龚正指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瞄准一个方向,就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在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加快建成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加快推动“上海价格”在全球广泛应用,提升关键产品定价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用好国家授权浦东改革立法便利,为上海打造对接国际高标准的金融规则体系开展立法探索、做好配套保障。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走过了前两个阶段:1992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1.0版本和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2.0版本的战略部署。”在屠光绍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3.0阶段,高水平开放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核心动力。
绿色新未来:形成金融服务转型的上海方案
今年伊始,上海银保监局和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绿色金融行业标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从加快建设之初,上海金融中心的诸多“先行先试”就肩负服务实体经济转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绿色金融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头戏”。
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事实上,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是上海碳交易试点的指定实施平台,不少创新早已在上海试点碳市场探索。“一旦时机成熟,可以将上海试点市场的经验‘迁移’到全国碳市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周小全认为。
气候投融资,这一对很多人都较陌生的领域,上海浦东也在加快落地。据了解,作为试点地之一,上海浦东气候投融资试点将围绕“建设一个平台(气投中心)、抓住三个关键(信息披露机制、气投标准体系、数据库平台)、组织五个行动(项目库、专项基金、气候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国际资金通道)”展开,力争到2026年,形成政策、投资、金融、产业、能源和环境一体化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
“对于上海来说,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是实现超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上海将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创新活跃的独特优势,大力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