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提出9方面33条举措,为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操作手册”。
乡村振兴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金融在支持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着力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金融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
围绕金融服务新需求 加大要素资源持续投入
“当前,扎实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已成为金融系统的自觉行动。”严宝玉对记者表示,2022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2022年末,全国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严宝玉看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加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应紧紧围绕新阶段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需求,加大要素资源的持续投入。
为更好优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她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着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入。积极保障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乡村道路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着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现代农业园区融资需求,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鲜活农产品等农村资产抵质押。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社会资本有序下乡,促进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是着力加强农业科技融资保障。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研发周期长的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四是着力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优化金融服务,探索乡村餐饮、文化旅游、养老托幼等现代乡村服务业,以及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融资支持作用 加大保障粮食安全金融供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
严宝玉认为,金融应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加大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以四川为例,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金融应充分发挥融资支持作用,加大农田水利、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粮食生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保障粮食“从种子到餐桌”各环节的资金供给。
具体来看,首先要发挥好财政金融互动作用。构建财政奖补、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推广“助农振兴贷”等财金互动产品,积极推动涉农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涉农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增强金融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引导加大粮食稳产保供金融支持。
其次,要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等乡村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推动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对农业科技信贷投入,助力提升农田地力、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
再次,发挥好融资融智作用。探索提供财务顾问、资金支持、风险管理、跨境金融服务等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资产特征和资金需求,“一企一策”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及时满足相关融资需求。
此外,还要发挥好担保增信作用。综合运用农业担保、财政基金分险等多方增信措施,平衡收益和风险。结合粮食生产经营特点,推广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拓展抵押增信来源,增强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