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10日讯(记者 邱思雨 特约记者 陈俊清) 上海交通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于9月9日宣布联合启动金融科技整建制本科双学位项目,旨在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商科与工科双重背景复合型金融科技领域人才,为内地和香港两地高校首家深度合作的整建制本科双学位合作项目。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本项目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工程学院,颁发经济学学士和工学学士学位。采取“2+2”联合培养模式,即第1、4学年在上海交大学习,第2、3学年在港中文学习。学费双方互免,学分互认。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在两校同步招生,第一届学生将于2025年入学。
关于该项目的设立背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刘少轩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的重塑金融业。“无论是产品设计到流程优化,到模式的创新,都产生了非常多的影响”。
刘少轩认为,当前金融行业人才从事的工作有一部分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集中在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方面。同时,AI也不能全面替代人力。“比如金融机构的智能风控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并不能深度替代,因为这方面的人才要有非常扎实的的经济金融知识和理论底层逻辑,而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完成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工作”。
对于金融人才,刘少轩从两方面发表看法。一方面,金融人才要具备技术知识的支撑,才可以更好的去面对未来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人才不是被AI替代,而是会被掌握AI技术的新型的金融人才替代”。另一方面,现在的大量的量化交易背后都是算法与模型,已不再需要人去交易,但算法的设计需要具备扎实金融功底的人才推进,仅仅懂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但是没有扎实的金融功底无法设计出创新的算法和模型。
基于以上发展情况,刘少轩认为人才的培养要多学科交叉,顺应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跨学科融合的需求,推动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的未来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培养具备扎实金融背景和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显得尤为关键。上海市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香港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均明确了推动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水平金融科技人才的战略目标,强调了对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
“金融科技的出现发生在金融机构的办公的自动化,数据化,无纸化。当所有的交易都转为线上的时候就会累计大量的数据,基于数据的决策让金融决策变得更科学化。”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金融科技项目主任陈南如是说。
基于此,香港中文大学科技金融课程强调金融基建,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该课程也瞄准了新型的金融科技领域,包括区块链、包括机器学习、大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等在内。
同时他表示,金融科技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除了了解对科技如何在金融当中发挥作用,也要充分的意识到它对经济、社会以及法律和监管方面产生的影响。对此,香港中文大学与和商学院、法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的合作,提供跨学科的培训。
对于交大安泰经管来讲,其课程更强调金融科技理论。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项目学术主任万相伟介绍,校方将设置与产业、政策以及技术转移、管理,科创企业的估值,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使得科学和技术充分的结合。
总的来说,商科课程侧重于科技金融,即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创新;工科课程侧重于金融科技,即如何利用技术推动金融创新。而商科与工科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同时获得金融和技术的深度理解,体现金融科技项目交叉学科特色。
对于本次合作,刘少轩表示,此前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拓展更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而这一次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更着眼于长三角经济体。
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海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创新的策源地,还是金融创新应用的应用中心,从最新发布的福布斯榜全球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所在地的统计数据,上海有40家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位列全国第一。从产业需求的角度,长三角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聚集地,有旺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此外,项目也有利于促进注重跨文化交流。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该项目招生名额为30名(内地学生与港澳台及国际生各15名),参与该项目的来自各地的青年将在4年时间朝夕相处生活于沪港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