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考察。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既是保障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长久之策,也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各级各部门、各职业院校、各企业一定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扎实深入推进这项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
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我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对各类人才产生了强劲需求,在工业领域尤其如此。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型工业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才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对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国内化程度上升、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的新形势下,湖南企业要担负起打造湖南品牌、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仅仅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但由企业或院校独立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在人才培养的速度、质量上都有很大局限性,难以满足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目前,我省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产业已经出现了人才短缺的严峻局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质量地培养产业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这是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校企对接不畅、人才供求脱节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与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并存,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帮助学校克服自身师资、实习基地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加快发展步伐;又便于学校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改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全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绝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必须在改革创新、拓展空间、增强实效上下功夫。
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当前,大多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还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一定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提升合作层次上下功夫。特别应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建设这个大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关键,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双方权责,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合作联盟,加快校企一体化办学进程,推动校企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浅层次向深层次、单向合作向双向合作、短暂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
着力拓展合作空间。各院校和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开阔视野,拓展合作空间,努力做到四个“共建”。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即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批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共建师资队伍。即由企业和学校互派技术专家和教师,参与教学和实践,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共建培养流程。即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程、实施专业理论课教学和技能训练,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融入培养流程之中,确保流程建设质量。四是共建教学课堂。一方面,由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把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并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的机制。
不断增强合作实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并举的方针,不断增强合作实效,努力实现校企双赢。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校企双方要坦诚相待,精诚合作,从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优质资源拿出来参与合作,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合作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大胆创新形式。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改进创新合作形式。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大力推广“校企融合”模式,探索“项目引领”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等,促进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三是建立健全机制。抓紧建立健全政府牵头,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制度,将推进校企合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纳入政府统筹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健全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一套成熟的做法和可推广的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真正成为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努力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合力
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断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要求,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强大合力。
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通过加强统筹、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各级教育、经信、科技、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的作用,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平台,为校企对接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要强化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各企业应改变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强化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链,将校企合作列入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及时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积极主动地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指导教学、组织优秀学员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和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院校要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对接企业。各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拓宽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坚持苦练内功,注重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紧跟当前产业转型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学校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