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一份简章的发布,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浏阳人才工作的诸多期待。
今日,浏阳正式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公开选用40名优秀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到市直机关单位工作,吸引眼球的是:所有被选用人员都将纳入事业编制。
而在此次之前,浏阳已经连续发布多项聘雇用公告,大规模招录、引进各类人才。最近的一次即在4月28日:面向全国公开引进65名专业人才。
从此前单纯的以“工资待遇”吸引人才,慢慢拓展到以“事业编制”、“用人环境”和“发展平台”留住人才,浏阳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体制建设正在全面铺开,“人才强市”的理念则更加凸显。
除了编制,还有免费住房
根据《浏阳市2011年选用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简章》内容,此次浏阳将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公开选用40名优秀全日制大学本科(含)以上毕业生到市直机关单位工作。
根据简章,岗位种类共有21个,涉及综合文秘、行政管理、法律、审计、商务策划、财务会计等方面,其中管理类和经济类岗位的需求尤其强烈。
虽然这次招用的报名工作将持续到8月份,但是简章一发布出来,还是吸引了社会的热切关注。
关注点不外乎两个:门槛高、待遇佳。
与以往不同,此次拥有报名条件的,都必须是列入国家“211工程”高校的学士、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应、往届全日制毕业生;
而被选用的人员全部都将纳入市直机关单位事业编制,同时到浏阳工作的三年内还由所在单位统一免费提供住房。
除了引进,还有培训评选
今年来,浏阳人才引进动作不断。
除了此次发布要引进40名人才外,5月份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就一口气连续发布了5项聘(雇)公告,让社会各界颇为震动。
公告内容显示:将通过“相约浏阳河”专业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就业资格认证考试、自主用工招聘等方式,面向全社会引进500名各类人才。
毫无疑问,这是在为浏阳未来五年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浏阳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要达到15.2万人左右,比2009年增长一倍。其中,引进、储备的高端技术人才达30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200名,高级金融人才100名,创新创业精英团队10个。
不过,就在“人才引进”工作全面展开之时,“人才培训”与“人才评选”也都在相继进行。
5月浏阳组织开展了两期人才培训班,集中对200多名人才进行分类培训;而浏阳市首届“杰出人才”评选活动也正在有序进行,活动将召开全市人才大会,表彰10名杰出人才。
■个人讲述
怎样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口述:博士、市环保局监测站化验员周鸿雁
采访整理:记者黄康
2009年从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博士专业毕业后,我通过浏阳市人才引进项目进入市环保局参加工作。
毕业后选择浏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丈夫是浏阳人,公公婆婆都希望我能来浏阳参加工作。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因素,作为一个来自河南信阳的外地人可能不会来浏阳。
虽然如此,但是来浏阳后很快喜欢了这片土地。除了这里有我的家人外,浏阳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惬意。当然,工作上的硬件环境也还令人满意,单位的仪器设备在长沙地区来说处于前列。
到目前为止,我在浏阳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里,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安心工作,认真工作。我告诉自己,要放低身段、摆正心态,什么都要从头学,从最开始学,踏踏实实做。
虽然如此,但是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还是让人有点小想法。我是一个对生活和物质不太讲究的人,可是想到以前的同学都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政府单位的工资都是6000以上,企业单位的工资都在10000以上,心里还是有点落寞和不平衡。
有人会说,虽然他们的收入要高,但是需要面对更高的生活成本。这诚然不假,我也不去多奢求,但另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他们所拥有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却要比我大很多。
因为我的家已经安在了浏阳,我会因此而忽视这些差异。但是和我一起引进的人才中,许多是没有生活羁绊的,他们可能会作出和我不一样的选择。另一个方面,我在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有过几次培训机会,但是这毕竟还太少,这有限的培训对于个人的提升还不够。
所以,如果政府或单位部门能给我们这些引进的人更多的培训,以及提升能力的机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更大的上升、发展空间,我相信在浏阳生活和工作会更幸福。
■学者观察
如何更好地用好与留住人才?
21世纪的人才竞争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毫无疑问,浏阳想要在这场竞争大战中分得一杯羹,赢得适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动一番脑筋。
那么,除了当前浏阳已经开出的一些条件外,在引进人才的体制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突破呢?引进人才之后,又如何在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上做点文章,让他们能够安心留下来,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呢?
本报通过采访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李晓军,整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观点,以期为浏阳人才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浏阳日报:在引进人才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功课?
李晓军:在引进之前要先明确现在急需哪方面的人才?哪些人才是必须引进的?要有针对性的引进,让引进的人才真正对浏阳发展起到促进与帮助作用。既然是人才,就要区别于一般的办事人员、勤杂人员。
丁学良:我们还需要把握人才的丰富性。也就是说,除了科技人员与经济人才,还要企业家与艺术家。
根据美国的一个著名研究,创造性的产业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人做起来的。北美和西欧,最重要的IT产业、生命科学、制药中心、金融中心等,除了一帮专业人士外,还要有一帮企业家、艺术家等看起来不相干但同样非常有创造性的人。
如果认为吸引高科技人才就能搞好高科技产业,是非常片面的。创造性的人才最喜好集聚一块,相互刺激才会有新主意、新项目迸发,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必须同样的富有生气,科技人员也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区。
浏阳日报:把人才引进来之后,在“如何用好”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尝试?
李晓军:很简单,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首先是要人尽其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所长;其次是要帮助这些人才迅速融入浏阳的实际,更好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更需要形成人才的培养机制,帮助他们进步。
丁学良:在用好人才方面,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好待遇,给项目经费,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做出变革。
在北美做重要科研决策时,都是专业意见主导,行政干扰极少。把牛人请回去后,又把他放在行政主导一切的僵硬体制下,做这个要批准、做那个要等候,不用两年,他的创造力就磨掉了。行政权力主导一切,是浪费研究资源、摧毁创新潜力的有一种力量。
浏阳日报:现在的人才流动性非常大,那么在“留住人才”方面,可以有哪些方法?
李晓军:要想将引进的人才留得下来,要保证这些人享受较好的配套待遇,形成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的氛围,用情感留人、环境留人。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开放的制度,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制度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