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十年之交的时候,探讨面向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这一重要主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纵观过去十年,应当说中国文化产业交付的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摆脱政治上、思想上、认识上束缚的过程。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并结合我们的自身国情,最终确定了一个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大格局。这种认识上的巨大突破,从根本上奠定了今天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升。文化产业逐步从理论界的一个边缘化属性,上升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概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十年是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不断进行新思考、新定位、新部署的十年,也是全社会接受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十年。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总量大、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影响较低的地位,我们的挑战在于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西方强势文化及其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资本体系的强力冲击,以及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层次问题。
我认为要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十年真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应该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与规划。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立法与规划滞后的制约。在国家层面上,要突出解决市场主体培育乏力、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文化市场管理不完善、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稀缺等问题,明确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框架和内容,有序地推进立法。
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市场的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国际文化产业资本、产品企业的加速进入我国,都会带来种种挑战,需要更加具体、专项的战略规划加以规范和引导。
第二,创新力与执行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之密切相关,但却常被忽视的是,执行能力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要胜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决策,也取决于创新力与执行力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过去十年,我国基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遵循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模式、经验和技术,通过借鉴、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微创新,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这种模式,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创新力的缺失、执行力的不足。
面向未来,只有建立在对我们自身文化深刻理解与运用上的创新力,才能走得更远。只有把创新思维通过强大的知识力转化为创新产品,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立足。我们应该充分自信的是,与我国数千年传承积淀的巨大文化优势相比,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技术优势的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传承力。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优势与创新力和执行力的高度结合,一定有可能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中的博弈,由制度和标准的接受者与咨询者、廉价低端产品的提供者,转变为国际文化秩序重建的参与者或者是新闻形态的缔造者。
第三,高端人才与国民素质。产业提升期待着人才,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肯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目前,以娱乐方式满足精神宣泄,这种大众流行文化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产品。一方面娱乐消费着文化,表面上反映出娱乐直接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是一种社会现实。但与此同时,其传导效应之大,加剧了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和伦理示范,制约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在战略层面、文化层面进行适当的引导。
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科技,引领时尚、传承文明,才不至于走偏,才能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培育和储备更多具有中国底蕴和世界眼光、具有产业影响和精神追求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