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台介绍   新闻动态   领导动态   人才入库   入库查询   人才注册   行业专家   交流会议   政策法规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公告通知
  图片新闻
客户服务    更多>>>

010 53392692;  13522178372

Guojinzx2010@govjrhr.cn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顺应金融变革发展趋势 加快现代金融人才培养
 

根据一行三会制定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未来10年,中国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按照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达到448万人,2020年达到515万人。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金融从业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比重,到2015年要增加15万人,2020年要再多增加20万人,基本上每年以3万到4万人的速度增加……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教指委)工作会议带给我们的最新信息。我们在为其中传递出来的中国金融人才需求旺盛的信号而高兴的同时,也有新的疑虑产生:当前,中国的金融教育能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顺应未来金融变革和发展趋势的合格人才吗?

 

  针对这一问题,《理论周刊》今天专门采访了全国金融教指委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金融)特聘教授吴晓求。他认为:无论从国际经济金融背景看,还是从金融自身演变趋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角度看,加快培养现代金融人才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这一过程中,探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促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着力打造中国金融硕士的学位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培养现代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在中国诸多的专业学位中,金融硕士是一个比较新的品牌。它的培养模式与金融方面的学术型硕士有哪些区别?

  吴晓求:确实,在我国39种专业学位中,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目前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能力也应该将其打造成为这些专业学位中最著名的品牌。因为金融是最有影响力的领域,金融领域的人很优秀,每一所大学金融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这所大学录取分数最高、最优秀的,教师也非常杰出,我们要有这个理想。

  经济学理论体系非常庞大,金融学理论的地位如同这个庞大体系之上的皇冠,金融学是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离开金融学的内容,就如同身体没有了心脏只有外壳一样。在金融教育方面,我们过去主要培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从学术传承、文献来源着手,探索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等。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是不培养未来金融学家的,而主要是培养未来的金融家,培养未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卓越能力的实践者。

  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教育理念不转变,相应的培养方案就难以制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就很难与学术型区分开来。转变教育理念不是一个口号,其实际内容非常丰富。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进而要创新培养模式、树立品牌意识。

  理念转变的核心是要创新我们的培养模式,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包括案例分析,甚至论文形式与内容、答辩方式等都统筹在培养模式创新中。

  要树立品牌意识,虽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要爱惜它,金融硕士要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不能沦为挣钱的工具,不能像有些学校的EMBA那样给钱就招生,成为金钱的俱乐部,那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记者: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和金融自身演变趋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发展金融专业硕士有何影响?

  吴晓求:从国际方面看,国际经济金融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复杂、愈来愈紧密,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以其杠杆化的功能推动着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成长。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一国金融的竞争力是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现代金融成为大国经济博弈的重要平台。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已经由过去的简单依附演变成现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不再是经济的外壳,已经从经济外壳演变成内核。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重要平台,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资源越来越金融化、证券化了,金融成为转移风险的重要机制。我们常常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或者基础机制,在现代经济结构下,市场主要就是金融市场,因为资源已经金融化,金融已经证券化了,这个方向非常清楚。全球经济资源的博弈,离不开金融市场,因为经济资源已经金融化了,现在无论石油、煤炭,还是贵金属,配置的主要方式实际上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的,金融已然成为大国之间的重要博弈平台。

  现代金融也已成为转移风险的重要机制。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美国如果没有现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那么它面临的困难就要大得多。美国的具有非常成熟的、开放式的金融市场,能把风险转移出来,使其经济和金融大体上处在较强的安全状态。所以,金融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平台,从资源配置和风险转移角度看,非常清楚。而一国金融竞争力的核心又是什么?是制度和人才。制度造就平台,人才造就演员,两者缺一不可。

  前面是从国际金融经济关系来分析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性,而从金融内部演变看,现代金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催生了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金融学家对金融结构的变革有不同的理解。金融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起因就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基于市场的金融结构的变革,构成了现代金融的基本形式。任何国家和地区,金融结构的变革如果离开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就很难完成。基于市场的金融结构的调整,意味着金融功能的升级。所以,以市场为基础的结构调整正推动着金融功能发生重大变革:由单一走向多元,即由单一融资走向融资投资并重、风险分散多种功能并存的一个现代功能体系。这实际上对今天的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全方位要求。为此,我们要进行理念创新,要理解现代金融结构变革的深刻含义,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就落伍了。

  现代金融的基本趋势性特征是,金融机构越来越市场化,金融资产越来越证券化,金融体系越来越呈现高流动性特征。金融的历史起点是融资,发展动力是投资,未来方向是基于财富管理的风险配置,金融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金融由相对单一的融资已经进入到融资与投资并重、投资功能日益重要的时代。金融功能中资源配置是基础,风险配置是趋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要顺应金融的这种变革和发展趋势。

  记者: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质量、具有卓越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这给金融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定位又带来何种影响?

  吴晓求:中国金融专业硕士发展的深厚根基来自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对中国金融发展模式,虽然学者们有不同理解或存在争议,但中国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资产的证券化、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应是基本的共识。金融结构市场化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要关注资本市场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中国金融创新的重点,亦是金融市场发展和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就找不到基石,很难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机构也有多元化的特性,但基于财富管理的金融机构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金融体系国际化是构建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和新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按照国务院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设成新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也是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的一个标志。中国的金融硕士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要具备在东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这是著名经济学家黄达教授对我们金融人才的期望和要求。要在中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仅在一个平台行走是不够的。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既要了解国际经济金融的基本规则,也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

  金融专业硕士的理念、使命和目标

  记者:明确中国金融专业硕士发展的理念、使命和任务,有助于公众了解其具体定位,从哪里开始,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此要设计什么样的培养方案。对此,金融教指委有哪些系统思考和研究?

  吴晓求:发展理念方面,首先是要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现代经济金融知识,同时,要有卓越的实践能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结合就是知行合一。金融硕士的发展理念一定是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人才。第二,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熟知中国经济金融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又要熟知中国经济金融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中西融合。离开中国经济金融的土壤,简单演绎一些西方金融理论不是中国金融硕士的任务。所以,中西融合、知行合一是我们金融专业硕士的理念。

  发展使命方面,金融专业硕士的使命是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培养目标方面,经过金融教指委全体委员讨论通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我把这个规范的表述再做一个概括,那就是具有卓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为核心的目标。我们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

  在这一目标下,金融专业硕士应该具有四种意识:首先,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因为金融的灵魂是创新,市场意识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时刻了解客户需要什么。金融危机前,金融的创新有些问题,创新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主要是来自于金融自身的需求。满足于金融体系内部需求的自我创新实际上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风险,美国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金融体系内部需求的自我创新过度。其次,要有根植于心的服务意识。金融业是一个服务业,没有服务意识,金融业就很难发展。第三,要有国际意识。金融业的很多规则是全球通用的,发展规律也是一样的,国际意识实际上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所以,金融人才的卓越实践能力是要有四种意识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

  与这四种意识相对应,卓越实践能力实际上包括四种能力要素: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服务能力,三是管理风险的能力,四是中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

  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记者:中国金融专业硕士发展的相关定位和任务明确之后,就必须考虑从现在到未来目标如何实现。您认为其中的核心是什么?

  吴晓求:我认为,核心是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一定是富有创新的、区别于传统的培养模式。近期,也许我们可以研究、借鉴MBA的培养模式。中国MBA教育毕竟有20年历史,一开始MBA教育也不是很好,后来在发展中找到了方向。金融专业硕士的近期目标就是赶超MBA,现在是学习,未来一定要超越MBA

  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是:课堂教学与实际能力训练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一般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相结合。

  一是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上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要整合传统资源,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组建一批目标清晰、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实效明显的教学实践基地,为金融专业硕士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过渡性平台。目前,在实践训练方面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我们要建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为金融专业硕士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一个适应性平台,要保障实践教学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内容设计、教师聘任、实践过程管理。要对实践计划、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报告和实践过程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方案、新产品等进行质量评价。实践基地的实践能力训练应保证有3~6个月时间。

  二是教学方法。我们主张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团队作业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相当的比重;提倡团队作业,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在条件成熟时,金融教指委应组织编写一套金融专业硕士案例分析集。

  三是教学内容。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其中专业选修课应占较大比重。专业选修课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和各培养单位的特点可形成不同模块或课程组合包。金融领域非常庞大,案例分析可按不同模块进行,有的可以侧重于商业银行,有的侧重于证券市场,有的侧重于财富管理,有的侧重于风险管理等。每一个培养单位特点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各培养单位的不同特点要形成多个不同模块和课程组合包,以实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多元模式。我们要提倡比较、竞争,不要搞一元化的东西,通过多元化的相互比较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太好。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国际性与中国元素的结合。我本人不赞成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全面照抄照搬美国欧洲的课程;另一个极端是,仅仅讲授我们本土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但全盘照抄、照搬不行。我们也反对仅仅介绍本土的传统,讲一些传统落后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排斥现代金融学中成熟的理论、方法。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最终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四是教师(导师)的双轨制或双师制。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面对金融专业硕士的教学要求,高校教师实际上面临着挑战。要防止金融专业硕士与金融学硕士同质化的倾向。

  五是金融教指委确定的一般标准与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相结合。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必修课上,各培养单位办出特色是金融专业硕士生命力的体现。鼓励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适度竞争。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经济学、金融学、工具和方法)的相对规范和完整上。

  六是国际化与中国元素的结合。鼓励引进国际课程、双语教学,海外游学、国际暑期课程、国际学生交流。鼓励在海外金融机构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要主动参与国际人才培养市场的竞争,努力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金融精英。在提升国际化程度时,要注意与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金融元素的结合,要讲清楚中国金融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否则学完了不知道中国金融体系是怎么组成的,难以说这个教学是成功的。

  七是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在奖助贷体系方面,要设立金融专业硕士教育专项基金、企业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奖学金。

  学生就业,要建立金融硕士就业指导中心,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求职面试模拟等活动;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主动联络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各培养单位举办招聘会等。

  各培养单位要加大投入,完善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要组织化、制度化、规模化。设立金融专业硕士工作机制,专人负责,确保工作能全面、高效地开展。

  八是学制、学分与学费。金融专业硕士的基本学制是两年。基本学分一般不低于37学分,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方向和生源结构可适当增加学分。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成本、社会需求状况、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等制订有差别的学费收取标准,但收取标准须按照规定和程序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九是学位论文与答辩。金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选题来自于实际问题。论文应着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不提倡过于学术化的论文;提倡多种答辩形式。

 

  上一篇: 聚集优势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下一篇: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国缺乏金融人才
 


友情链接:建设部  最高人民法院  国家银监会  国家工信部  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发改委  国家财政部  商务部  科技部  国务院法制办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证监会  财经CCTV-2  经济与法  CCTV-新闻1+1  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  法制日报 中国银行业协会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金融职业认证 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认证 中国金融人才入库等级证书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认证网